“近些日子,車輛違停、占道經營、亂搭亂建等現象明顯減少了。”建德市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辦常務副主任周向陽說,今年以來,建德的各個小城鎮面貌煥然一新,干部群眾都非常愿意參與環境整治。
建德的改變,靠的是一場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組織管理架構的創新。今年1月起,為加強道路街面整治一線管理力量,建德在全省率先推出“街長制”。乾潭鎮日前公開進行的“民間街長”招募中,報名者達近百人。戴著紅袖套、掛著哨子的“街長”已成為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。
為什么要設立“街長制”?周向陽說,這得從整治小城鎮頑疾說起。一方面,城鎮管理僅依靠執法部門力量,小城鎮頑疾難以得到有效治理,未能把一些問題遏制在萌芽狀態,就會造成后期治理成本抬升;另一方面,城鎮管理涉及部門眾多,職能常有交叉,“多龍治水”之下,推諉失管現象成為共性難題。如何實現管理長效化,建德選擇讓“街長”包干負責。
“每天上午7時到下午4時,我們都會沿街巡邏。”乾潭鎮“民間街長”王光朝說,從檢查空調外機到規勸占道晾衣,從查看路面破損情況到清理街邊“牛皮癬”,“街長”的工作事無巨細,一發現問題,能勸阻解決的就當場解決;不能解決的,會馬上拍照上傳到平臺,由鎮里協調處理。
周向陽認為:“街長包干,使排查問題更細致,落實責任到人也更明確。”在“街長制”鋪開落地過程中,建德根據不同小城鎮的區域特點、道路情況和人口分布等,靈活演變出多種工作模式。
乾潭鎮街道平直方正,城鎮發展水平較高,推行“街長制”充分利用了鎮民自治,10個治街小組成立后,每組分管一條街,由鎮干部帶頭,城管、交警、工商等部門和“民間街長”聯合參與;而大洋鎮背街小巷較多、道路不規則,“街長制”因地制宜轉化為“路長制”,“路長”全由鎮村干部擔任,“責任田”也從一條街拓展為一個相對規整的區塊。
除了因鎮施策落實“街長制”,“街長”的職責也從單一管理升級為群眾的“傳聲筒”。在大洋鎮英烈路旁,原本規劃了一個停車場,據當地不少群眾反映,該停車場離住宅區較遠,并不實用。“路長”得知后,將意見及時上報,鎮里立刻與規劃單位開了碰頭會,最終更改了規劃。
“街長制”帶來的變化,建德百姓感受最深。從前街面有亂象,治理過后常有反復;如今街頭處處可見黨員干部、青年團員、志愿者等參與治鎮的身影,每個街口都設立了“街長”公示牌,市民可以隨時監督和反映問題。
今年,建德初步確定近300個小城鎮整治項目,“街長制”在全市95條主次干道全面鋪開,并完善考評制度,包括非法占道整治、違法建筑整治和橋下空間整治等。
摘自 浙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網站 2017.04.07 省建設廳整治辦
主辦:河南省建設信息管理協會 網員服務熱線:0371-68085711 傳真:0371-68085711
CopyRight ? 2014-2016 www.pzt180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豫ICP備11017959號-1
豫公網安備 41010702002276號 建議使用IE9或以上瀏覽器瀏覽河南建設信息網